当前位置: 博鳌代怀 > 孕宝助孕服务 >

当妈后,总是看到别人好、自己做不好的一面...

发布日期:2021-09-14发布人: admin阅读: 515

什么是嫉妒心理?什么是羡慕心理?这两种的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?黄伟俐身心诊所、宇宁诊所临床心理师陈品皓表示,「嫉妒」指的是,当我们意识到别人拥有一些我们想要、企图追求,但却得不到或缺乏的东西时(有形或无形的,比如智慧、声誉、地位、际遇等等),所引发的一种感受,这是一种混合的情绪,可能包含愤怒、怨恨等等;「羡慕」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善意的忌妒,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羡慕并没有敌意的成分,嫉妒则是具备敌意,是一种愤怒的情绪。

嫉妒与羡慕是人类天性

嫉妒或是羡慕从演化的角度来看,似乎是一种人的天性,也由于嫉妒是一种人性,因此很难用单一的视角来判断嫉妒是好是坏,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与适应上,可能提供了某种前进的动力;但另一方面,嫉妒所伴随的攻击行为,往往也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伤害。

人为什么会嫉妒或羡慕他人?

有的学者认为嫉妒的情绪有促进生物存活的机率,从资源有限的立场来看,人们必须获得充分的资原,才能够繁衍后代,因此人们必须和对手共同竞争中取得有限的资源,而嫉妒的心理状态将会促使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表现,也会关心对方的表现,并且比较对应,评估自己在其中的优劣。

嫉妒是一种强烈社会行为?男女嫉妒心不同?

嫉妒的确是一种社会行为,男女性在嫉妒的的心理层次上表现也的确不同,过去有关于嫉妒,社会心理学有不少研究发现,女性对于是否具备吸引力这个项目对同类会有较多的嫉妒反应,而男性对于是否能够得到有魅力异性的青睐上容易出现嫉妒反应,然而不管是男生或是女生,对社经地位都会有嫉妒的反应。然而另一方面,你是否会嫉妒,往往也是看你所在乎的资源是什么,若你所在乎的资源出现竞争者,或是比你优势时,也会出现嫉妒的心理反应。

妈咪团一定要相互取暖、诉苦或抱怨?

有妈妈提到,自己的先生很愿意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,所以她不仅觉得先生很厉害,非常感谢先生,也因为先生很愿意照顾小宝宝,所以妈妈提到自己很常在假日一如没有孩子前的生活般,与三五好友出去吃个饭或逛逛街。结果,其他的妈妈朋友知道后却说:「拜託,那是你儿子现在还小啦,还不会走路,也不会顶嘴,我看等你儿子再大一点,开始黏人、讲话顶嘴、整天想要出去玩时,你老公还有能耐吗?」妈妈听到后,又生气又难过,为什么好像变成妈妈聚在一起时,一定要一起抱怨老公对孩子没辙或是说出谁的老公对孩子更没办法,才是常态呢?

面对他人不友善的话语,妈咪如何接招?

对方只是急寻情绪出口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提到,当遇到别人用这种嫉妒的嘲讽话语,通常自己很快会有一种被「针对」的感觉,而是这种被针对的感觉让我们不平,不过,如果我们可以试着理解对方言语后的动机,情绪也较能跟着释怀。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进一步说明,有时候人的言行是投射出我们内在难以被合理接受的需求与慾望,换句话说,别人因为嫉妒而说出的话语,有时候是因为对方无法接纳自己相对的不足,而迫不急待地急需找寻一个情绪的出口,在上述情况中对方就是在投射自己的需求。建议妈咪听到这样的回应时,不妨试着换位思考,也就是想像自己是对方内心的镜子,这种换位思考比较能够清晰地看见对方的状态,从而在情绪中慢慢昇华,毕竟,他人的状态或他人想要如何表达他自己,并非我们能干涉的。

针对自身状况而非对方话语做回应

在回应上,陈品皓临床心理师建议,不如试着从表达感谢出发,妈咪可以这么回应:「我觉得照顾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谢我先生愿意对孩子的付出,我也不确定会不会一直能够如此下去,但我相信身为父母,每一个爸妈对孩子的付出与陪伴都是相当用心投入的。」如此一来,对于自己所拥有条件的感激,诚实接纳自己与他人的差距,并在话语中包容对方的处境与不满,从而将焦点带回原本聚在一起的原因──「讨论或分享孩子的教养议题」上。

有妈咪提到,带着孩子出去与其他妈妈聚会,孩子们常常玩在一起,很快就会发现某些孩子特别会叠积木、某些孩子吃饭吃得特别好、某些孩子语言能力特别优秀等,甚至某些妈咪的经济实力与家庭背景特别优秀等等,如果发现自己出现强烈羡慕或妒嫉其他妈咪的情绪时,又该如何自我调适呢?

勿将嫉妒视为洪水猛兽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指出,我们都会在有意无意间,直觉式的参照他人的条件、状态做为比较的基准,并因此衍生出嫉妒的情绪。也就是透过别人的拥有来证明自己的缺乏,这种以相对式的比较做绝对式的判定,而落入有或无的二分思考,往往会将我们带到情绪的悬崖。

觉察嫉妒情绪,将焦点放在自我改变与进步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指出,嫉妒的情绪是相当人性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欲求,当别人在我们重视的面向上有优势的条件时,羡慕也因此而产生,有时候当我们离开那个情境,这种情绪也就会跟着消失,不见得会真的时时刻刻放在心上;「觉察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,像上述情境中的妈咪本身已经意识到自己似乎对他人有着嫉妒情绪,就这情绪管理本身来看,其实,能觉察自己状态,并了解背后原因,并不是件坏事,因为对别人抱持的嫉妒,也可能映照出我们对自己的不满与挫折,有时候这种觉察能够阻止因为挫折而引发的攻击,像是口语上的挖苦、揶揄甚至伤害。

接纳嫉妒情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

对他人的的羡慕也可以是一种动力,驱使着我们更努力达成自己所想要的目标,因此,当我们能够透过觉察自己嫉妒背后的根源,并体验到这种不舒服感受的缘由,要学习接受嫉妒的负向情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,建议等情绪稍稍冷静下来后,可以找出自己真正羡慕他人的原因,并把焦点放在是否自己也能够努力学习他人优点,进而改变自己目前较不满意的现状,如此一来,也不会急着要为情绪找出口,而说出伤害他人的话或做出让他人感到不舒服的行为。

若爸妈发现自己经常处于嫉妒的敌意中

若是爸妈发现自己很容易或经常处于嫉妒的敌意中,而无法自制地不断出现令他人不适的言行,可能有些深沉的议题值得被发挖掘;当嫉妒的情绪已经严重干扰了原本的生活与情绪,并且让人难以专注手边的工作时,就是需要重视的问题,建议寻求专业医师的协助。

与孩子一同面对并讨论出具体方法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说,若是当孩子表示他们羡慕常在一起玩的同伴某某人时,家长们可以藉机进一步跟孩子讨论他们羡慕的原因是什么?藉此找到孩子们背后的动机,同时,讨论如何透过具体的方法来达成。而每个人对他人产生羡慕的原因大不相同,若孩子是羡慕其他孩子拥有最新的玩具、三C产品等等,羡慕的对象是别人所拥有的物质条件时,家长可以依据家里的原则对孩子做出清楚的说明即可。

协助孩子跳出错误逻辑思惟

一般说来,最常引发孩子嫉妒的往往是因为想要占有某些特定对象的关心,或是认为自己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,因此家长平日应多向孩子直接表达自己的爱,引导孩子理解感情中的包容与多元本质,以及一致的赏罚是基本的原则。举例来说,孩子嫉妒原本的好朋友交了其他新朋友,他可能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问题,就是「A是我的朋友,A交了新朋友B,于是A不再是我的好朋友。」像这类不是全有就是全无的二分逻辑,就可以透过引导来帮助孩子解套,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:「A交了新朋友B,真的代表他不再喜欢你了吗?」

协助孩子用语言表达出嫉妒情绪

此外,对于孩子展现羡慕或嫉妒的情绪时,有时候家长也可以帮孩子反应出他的状态,让他能够将这种感觉做一种命名,包容这种感觉的存在与造成的不舒服,并且想想看可以怎么面对或纾缓他,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就够了,家长无需多担心。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强调,嫉妒也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之一,但如果是因着嫉妒展现的敌意往往不是一件健康的事情,如果孩子因为嫉妒而出现攻击或负面的行为,家长可以帮孩子说出他的情绪,并且讨论面对这类挫折时,可以怎么帮助自己度过。

NG做法:对孩子说:「你怎么可以羡慕别人呢?」

当孩子出现嫉妒或羡慕他人的情绪时,家长最忌讳对孩子说出:「你怎么可以羡慕别人呢?你要看你自己有的。」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无法学会包容自己的每一个部分,甚至会拒绝某种情绪的产生,认定某种情绪是不好的;其实,无论是家长对于自身或是在教导孩子,都不是要将负向情绪通通丢弃,因为人就是会有各式各样的情绪,因此,学习觉察、面对、调适与接纳,以及做出实质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。

陈品皓
现任:黄伟俐身心诊所、宇宁诊所临床心理师
学历:政治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临床谘商组硕士
经历:新北市国中小辅导教师督导、特约心理师、圣母医护专科管理学校讲师、马偕医院及长青医院心理师
着作:弄懂6?12岁孩子的内心X情绪X行为问题:心理师给父母的20个教养解答(木马文化);译作:社交零压力:摆脱焦虑,重塑自信(生智)、认知治疗:基础与进阶(扬智)

什么是嫉妒心理?什么是羡慕心理?这两种的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?黄伟俐身心诊所、宇宁诊所临床心理师陈品皓表示,「嫉妒」指的是,当我们意识到别人拥有一些我们想要、企图追求,但却得不到或缺乏的东西时(有形或无形的,比如智慧、声誉、地位、际遇等等),所引发的一种感受,这是一种混合的情绪,可能包含愤怒、怨恨等等;「羡慕」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善意的忌妒,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羡慕并没有敌意的成分,嫉妒则是具备敌意,是一种愤怒的情绪。

嫉妒与羡慕是人类天性

嫉妒或是羡慕从演化的角度来看,似乎是一种人的天性,也由于嫉妒是一种人性,因此很难用单一的视角来判断嫉妒是好是坏,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与适应上,可能提供了某种前进的动力;但另一方面,嫉妒所伴随的攻击行为,往往也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伤害。

人为什么会嫉妒或羡慕他人?

有的学者认为嫉妒的情绪有促进生物存活的机率,从资源有限的立场来看,人们必须获得充分的资原,才能够繁衍后代,因此人们必须和对手共同竞争中取得有限的资源,而嫉妒的心理状态将会促使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表现,也会关心对方的表现,并且比较对应,评估自己在其中的优劣。

嫉妒是一种强烈社会行为?男女嫉妒心不同?

嫉妒的确是一种社会行为,男女性在嫉妒的的心理层次上表现也的确不同,过去有关于嫉妒,社会心理学有不少研究发现,女性对于是否具备吸引力这个项目对同类会有较多的嫉妒反应,而男性对于是否能够得到有魅力异性的青睐上容易出现嫉妒反应,然而不管是男生或是女生,对社经地位都会有嫉妒的反应。然而另一方面,你是否会嫉妒,往往也是看你所在乎的资源是什么,若你所在乎的资源出现竞争者,或是比你优势时,也会出现嫉妒的心理反应。

妈咪团一定要相互取暖、诉苦或抱怨?

有妈妈提到,自己的先生很愿意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,所以她不仅觉得先生很厉害,非常感谢先生,也因为先生很愿意照顾小宝宝,所以妈妈提到自己很常在假日一如没有孩子前的生活般,与三五好友出去吃个饭或逛逛街。结果,其他的妈妈朋友知道后却说:「拜託,那是你儿子现在还小啦,还不会走路,也不会顶嘴,我看等你儿子再大一点,开始黏人、讲话顶嘴、整天想要出去玩时,你老公还有能耐吗?」妈妈听到后,又生气又难过,为什么好像变成妈妈聚在一起时,一定要一起抱怨老公对孩子没辙或是说出谁的老公对孩子更没办法,才是常态呢?

面对他人不友善的话语,妈咪如何接招?

对方只是急寻情绪出口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提到,当遇到别人用这种嫉妒的嘲讽话语,通常自己很快会有一种被「针对」的感觉,而是这种被针对的感觉让我们不平,不过,如果我们可以试着理解对方言语后的动机,情绪也较能跟着释怀。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进一步说明,有时候人的言行是投射出我们内在难以被合理接受的需求与慾望,换句话说,别人因为嫉妒而说出的话语,有时候是因为对方无法接纳自己相对的不足,而迫不急待地急需找寻一个情绪的出口,在上述情况中对方就是在投射自己的需求。建议妈咪听到这样的回应时,不妨试着换位思考,也就是想像自己是对方内心的镜子,这种换位思考比较能够清晰地看见对方的状态,从而在情绪中慢慢昇华,毕竟,他人的状态或他人想要如何表达他自己,并非我们能干涉的。

针对自身状况而非对方话语做回应

在回应上,陈品皓临床心理师建议,不如试着从表达感谢出发,妈咪可以这么回应:「我觉得照顾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谢我先生愿意对孩子的付出,我也不确定会不会一直能够如此下去,但我相信身为父母,每一个爸妈对孩子的付出与陪伴都是相当用心投入的。」如此一来,对于自己所拥有条件的感激,诚实接纳自己与他人的差距,并在话语中包容对方的处境与不满,从而将焦点带回原本聚在一起的原因──「讨论或分享孩子的教养议题」上。

有妈咪提到,带着孩子出去与其他妈妈聚会,孩子们常常玩在一起,很快就会发现某些孩子特别会叠积木、某些孩子吃饭吃得特别好、某些孩子语言能力特别优秀等,甚至某些妈咪的经济实力与家庭背景特别优秀等等,如果发现自己出现强烈羡慕或妒嫉其他妈咪的情绪时,又该如何自我调适呢?

勿将嫉妒视为洪水猛兽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指出,我们都会在有意无意间,直觉式的参照他人的条件、状态做为比较的基准,并因此衍生出嫉妒的情绪。也就是透过别人的拥有来证明自己的缺乏,这种以相对式的比较做绝对式的判定,而落入有或无的二分思考,往往会将我们带到情绪的悬崖。

觉察嫉妒情绪,将焦点放在自我改变与进步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指出,嫉妒的情绪是相当人性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欲求,当别人在我们重视的面向上有优势的条件时,羡慕也因此而产生,有时候当我们离开那个情境,这种情绪也就会跟着消失,不见得会真的时时刻刻放在心上;「觉察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,像上述情境中的妈咪本身已经意识到自己似乎对他人有着嫉妒情绪,就这情绪管理本身来看,其实,能觉察自己状态,并了解背后原因,并不是件坏事,因为对别人抱持的嫉妒,也可能映照出我们对自己的不满与挫折,有时候这种觉察能够阻止因为挫折而引发的攻击,像是口语上的挖苦、揶揄甚至伤害。

接纳嫉妒情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

对他人的的羡慕也可以是一种动力,驱使着我们更努力达成自己所想要的目标,因此,当我们能够透过觉察自己嫉妒背后的根源,并体验到这种不舒服感受的缘由,要学习接受嫉妒的负向情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,建议等情绪稍稍冷静下来后,可以找出自己真正羡慕他人的原因,并把焦点放在是否自己也能够努力学习他人优点,进而改变自己目前较不满意的现状,如此一来,也不会急着要为情绪找出口,而说出伤害他人的话或做出让他人感到不舒服的行为。

若爸妈发现自己经常处于嫉妒的敌意中

若是爸妈发现自己很容易或经常处于嫉妒的敌意中,而无法自制地不断出现令他人不适的言行,可能有些深沉的议题值得被发挖掘;当嫉妒的情绪已经严重干扰了原本的生活与情绪,并且让人难以专注手边的工作时,就是需要重视的问题,建议寻求专业医师的协助。

与孩子一同面对并讨论出具体方法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说,若是当孩子表示他们羡慕常在一起玩的同伴某某人时,家长们可以藉机进一步跟孩子讨论他们羡慕的原因是什么?藉此找到孩子们背后的动机,同时,讨论如何透过具体的方法来达成。而每个人对他人产生羡慕的原因大不相同,若孩子是羡慕其他孩子拥有最新的玩具、三C产品等等,羡慕的对象是别人所拥有的物质条件时,家长可以依据家里的原则对孩子做出清楚的说明即可。

协助孩子跳出错误逻辑思惟

一般说来,最常引发孩子嫉妒的往往是因为想要占有某些特定对象的关心,或是认为自己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,因此家长平日应多向孩子直接表达自己的爱,引导孩子理解感情中的包容与多元本质,以及一致的赏罚是基本的原则。举例来说,孩子嫉妒原本的好朋友交了其他新朋友,他可能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问题,就是「A是我的朋友,A交了新朋友B,于是A不再是我的好朋友。」像这类不是全有就是全无的二分逻辑,就可以透过引导来帮助孩子解套,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:「A交了新朋友B,真的代表他不再喜欢你了吗?」

协助孩子用语言表达出嫉妒情绪

此外,对于孩子展现羡慕或嫉妒的情绪时,有时候家长也可以帮孩子反应出他的状态,让他能够将这种感觉做一种命名,包容这种感觉的存在与造成的不舒服,并且想想看可以怎么面对或纾缓他,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就够了,家长无需多担心。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强调,嫉妒也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之一,但如果是因着嫉妒展现的敌意往往不是一件健康的事情,如果孩子因为嫉妒而出现攻击或负面的行为,家长可以帮孩子说出他的情绪,并且讨论面对这类挫折时,可以怎么帮助自己度过。

NG做法:对孩子说:「你怎么可以羡慕别人呢?」

当孩子出现嫉妒或羡慕他人的情绪时,家长最忌讳对孩子说出:「你怎么可以羡慕别人呢?你要看你自己有的。」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无法学会包容自己的每一个部分,甚至会拒绝某种情绪的产生,认定某种情绪是不好的;其实,无论是家长对于自身或是在教导孩子,都不是要将负向情绪通通丢弃,因为人就是会有各式各样的情绪,因此,学习觉察、面对、调适与接纳,以及做出实质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。

陈品皓
现任:黄伟俐身心诊所、宇宁诊所临床心理师
学历:政治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临床谘商组硕士
经历:新北市国中小辅导教师督导、特约心理师、圣母医护专科管理学校讲师、马偕医院及长青医院心理师
着作:弄懂6?12岁孩子的内心X情绪X行为问题:心理师给父母的20个教养解答(木马文化);译作:社交零压力:摆脱焦虑,重塑自信(生智)、认知治疗:基础与进阶(扬智)

什么是嫉妒心理?什么是羡慕心理?这两种的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?黄伟俐身心诊所、宇宁诊所临床心理师陈品皓表示,「嫉妒」指的是,当我们意识到别人拥有一些我们想要、企图追求,但却得不到或缺乏的东西时(有形或无形的,比如智慧、声誉、地位、际遇等等),所引发的一种感受,这是一种混合的情绪,可能包含愤怒、怨恨等等;「羡慕」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善意的忌妒,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羡慕并没有敌意的成分,嫉妒则是具备敌意,是一种愤怒的情绪。

嫉妒与羡慕是人类天性

嫉妒或是羡慕从演化的角度来看,似乎是一种人的天性,也由于嫉妒是一种人性,因此很难用单一的视角来判断嫉妒是好是坏,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与适应上,可能提供了某种前进的动力;但另一方面,嫉妒所伴随的攻击行为,往往也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伤害。

人为什么会嫉妒或羡慕他人?

有的学者认为嫉妒的情绪有促进生物存活的机率,从资源有限的立场来看,人们必须获得充分的资原,才能够繁衍后代,因此人们必须和对手共同竞争中取得有限的资源,而嫉妒的心理状态将会促使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表现,也会关心对方的表现,并且比较对应,评估自己在其中的优劣。

嫉妒是一种强烈社会行为?男女嫉妒心不同?

嫉妒的确是一种社会行为,男女性在嫉妒的的心理层次上表现也的确不同,过去有关于嫉妒,社会心理学有不少研究发现,女性对于是否具备吸引力这个项目对同类会有较多的嫉妒反应,而男性对于是否能够得到有魅力异性的青睐上容易出现嫉妒反应,然而不管是男生或是女生,对社经地位都会有嫉妒的反应。然而另一方面,你是否会嫉妒,往往也是看你所在乎的资源是什么,若你所在乎的资源出现竞争者,或是比你优势时,也会出现嫉妒的心理反应。

妈咪团一定要相互取暖、诉苦或抱怨?

有妈妈提到,自己的先生很愿意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,所以她不仅觉得先生很厉害,非常感谢先生,也因为先生很愿意照顾小宝宝,所以妈妈提到自己很常在假日一如没有孩子前的生活般,与三五好友出去吃个饭或逛逛街。结果,其他的妈妈朋友知道后却说:「拜託,那是你儿子现在还小啦,还不会走路,也不会顶嘴,我看等你儿子再大一点,开始黏人、讲话顶嘴、整天想要出去玩时,你老公还有能耐吗?」妈妈听到后,又生气又难过,为什么好像变成妈妈聚在一起时,一定要一起抱怨老公对孩子没辙或是说出谁的老公对孩子更没办法,才是常态呢?

面对他人不友善的话语,妈咪如何接招?

对方只是急寻情绪出口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提到,当遇到别人用这种嫉妒的嘲讽话语,通常自己很快会有一种被「针对」的感觉,而是这种被针对的感觉让我们不平,不过,如果我们可以试着理解对方言语后的动机,情绪也较能跟着释怀。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进一步说明,有时候人的言行是投射出我们内在难以被合理接受的需求与慾望,换句话说,别人因为嫉妒而说出的话语,有时候是因为对方无法接纳自己相对的不足,而迫不急待地急需找寻一个情绪的出口,在上述情况中对方就是在投射自己的需求。建议妈咪听到这样的回应时,不妨试着换位思考,也就是想像自己是对方内心的镜子,这种换位思考比较能够清晰地看见对方的状态,从而在情绪中慢慢昇华,毕竟,他人的状态或他人想要如何表达他自己,并非我们能干涉的。

针对自身状况而非对方话语做回应

在回应上,陈品皓临床心理师建议,不如试着从表达感谢出发,妈咪可以这么回应:「我觉得照顾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谢我先生愿意对孩子的付出,我也不确定会不会一直能够如此下去,但我相信身为父母,每一个爸妈对孩子的付出与陪伴都是相当用心投入的。」如此一来,对于自己所拥有条件的感激,诚实接纳自己与他人的差距,并在话语中包容对方的处境与不满,从而将焦点带回原本聚在一起的原因──「讨论或分享孩子的教养议题」上。

有妈咪提到,带着孩子出去与其他妈妈聚会,孩子们常常玩在一起,很快就会发现某些孩子特别会叠积木、某些孩子吃饭吃得特别好、某些孩子语言能力特别优秀等,甚至某些妈咪的经济实力与家庭背景特别优秀等等,如果发现自己出现强烈羡慕或妒嫉其他妈咪的情绪时,又该如何自我调适呢?

勿将嫉妒视为洪水猛兽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指出,我们都会在有意无意间,直觉式的参照他人的条件、状态做为比较的基准,并因此衍生出嫉妒的情绪。也就是透过别人的拥有来证明自己的缺乏,这种以相对式的比较做绝对式的判定,而落入有或无的二分思考,往往会将我们带到情绪的悬崖。

觉察嫉妒情绪,将焦点放在自我改变与进步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指出,嫉妒的情绪是相当人性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欲求,当别人在我们重视的面向上有优势的条件时,羡慕也因此而产生,有时候当我们离开那个情境,这种情绪也就会跟着消失,不见得会真的时时刻刻放在心上;「觉察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,像上述情境中的妈咪本身已经意识到自己似乎对他人有着嫉妒情绪,就这情绪管理本身来看,其实,能觉察自己状态,并了解背后原因,并不是件坏事,因为对别人抱持的嫉妒,也可能映照出我们对自己的不满与挫折,有时候这种觉察能够阻止因为挫折而引发的攻击,像是口语上的挖苦、揶揄甚至伤害。

接纳嫉妒情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

对他人的的羡慕也可以是一种动力,驱使着我们更努力达成自己所想要的目标,因此,当我们能够透过觉察自己嫉妒背后的根源,并体验到这种不舒服感受的缘由,要学习接受嫉妒的负向情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,建议等情绪稍稍冷静下来后,可以找出自己真正羡慕他人的原因,并把焦点放在是否自己也能够努力学习他人优点,进而改变自己目前较不满意的现状,如此一来,也不会急着要为情绪找出口,而说出伤害他人的话或做出让他人感到不舒服的行为。

若爸妈发现自己经常处于嫉妒的敌意中

若是爸妈发现自己很容易或经常处于嫉妒的敌意中,而无法自制地不断出现令他人不适的言行,可能有些深沉的议题值得被发挖掘;当嫉妒的情绪已经严重干扰了原本的生活与情绪,并且让人难以专注手边的工作时,就是需要重视的问题,建议寻求专业医师的协助。

与孩子一同面对并讨论出具体方法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说,若是当孩子表示他们羡慕常在一起玩的同伴某某人时,家长们可以藉机进一步跟孩子讨论他们羡慕的原因是什么?藉此找到孩子们背后的动机,同时,讨论如何透过具体的方法来达成。而每个人对他人产生羡慕的原因大不相同,若孩子是羡慕其他孩子拥有最新的玩具、三C产品等等,羡慕的对象是别人所拥有的物质条件时,家长可以依据家里的原则对孩子做出清楚的说明即可。

协助孩子跳出错误逻辑思惟

一般说来,最常引发孩子嫉妒的往往是因为想要占有某些特定对象的关心,或是认为自己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,因此家长平日应多向孩子直接表达自己的爱,引导孩子理解感情中的包容与多元本质,以及一致的赏罚是基本的原则。举例来说,孩子嫉妒原本的好朋友交了其他新朋友,他可能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问题,就是「A是我的朋友,A交了新朋友B,于是A不再是我的好朋友。」像这类不是全有就是全无的二分逻辑,就可以透过引导来帮助孩子解套,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:「A交了新朋友B,真的代表他不再喜欢你了吗?」

协助孩子用语言表达出嫉妒情绪

此外,对于孩子展现羡慕或嫉妒的情绪时,有时候家长也可以帮孩子反应出他的状态,让他能够将这种感觉做一种命名,包容这种感觉的存在与造成的不舒服,并且想想看可以怎么面对或纾缓他,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就够了,家长无需多担心。

陈品皓临床心理师强调,嫉妒也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之一,但如果是因着嫉妒展现的敌意往往不是一件健康的事情,如果孩子因为嫉妒而出现攻击或负面的行为,家长可以帮孩子说出他的情绪,并且讨论面对这类挫折时,可以怎么帮助自己度过。

NG做法:对孩子说:「你怎么可以羡慕别人呢?」

当孩子出现嫉妒或羡慕他人的情绪时,家长最忌讳对孩子说出:「你怎么可以羡慕别人呢?你要看你自己有的。」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无法学会包容自己的每一个部分,甚至会拒绝某种情绪的产生,认定某种情绪是不好的;其实,无论是家长对于自身或是在教导孩子,都不是要将负向情绪通通丢弃,因为人就是会有各式各样的情绪,因此,学习觉察、面对、调适与接纳,以及做出实质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。

陈品皓
现任:黄伟俐身心诊所、宇宁诊所临床心理师
学历:政治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临床谘商组硕士
经历:新北市国中小辅导教师督导、特约心理师、圣母医护专科管理学校讲师、马偕医院及长青医院心理师
着作:弄懂6?12岁孩子的内心X情绪X行为问题:心理师给父母的20个教养解答(木马文化);译作:社交零压力:摆脱焦虑,重塑自信(生智)、认知治疗:基础与进阶(扬智)


参考资料

Copyright 2019-2030 博鳌代怀 博鳌代怀网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